发布日期:2025-08-21 08:52点击次数:
1985年,异国机场。人海翻涌,一位白发、步履略显急促的老人,双手合十、又迟疑地伸出——一沓钞票,递给远道而来的陈赓夫人傅涯。老人低声:“嫂子,回国后,帮我一个忙——替我给他上束花,点点心香。告诉他,我一切都好。”她愣住,随即点头;眼圈红了,没多说。各自转身,人潮把二人的身影推开……这位老人叫宋希濂。凤凰网搜狐
故事不止于情分,更关乎一代人的国家观。两位主角的出身,带着某种“同源而异路”的意味:陈赓(1903)与宋希濂(1907)同为湖南湘乡人;少年时同窗同砚,奔赴军校、投身救亡,一度并肩。黄埔军校第一期——这是他们共同的起点;一个早早投身中国共产党并成长为人民解放军大将,一个在大潮翻涌中转向国民党军界,终成嫡系名将。同科同门,各自成全。维基百科+1
青年时代的他们,血气方刚。先是报考讲武学校,后又转投黄埔。课堂上学战术,操场上跑队列;夜里谈中国往何处去——要救国,先强军;要强军,先强心。陈赓更坚定:组织性、纪律性、人民性,缺一不可。宋希濂呢?一度受其影响,1925年“跨党”经历成为人生分岔口;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军中严禁“跨党”,他选择脱离中共,转入蒋系体系。人各有志,水流有势,这一步,注定两人此后在不同战线上奔跑。历史,不苛求整齐划一;但会记住初心与抉择。维基百科
抗战爆发,山河动荡。两个湖南伢子,在各自阵营里都打出了名头——一个在八路、在野战军;一个在国军序列、指挥鏖战。共同的敌人是侵略者。共同的底色是家国。今天回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之胜利,根本在于全民族的团结与付出;陈、宋所处阵营不同,但“驱寇卫国”这件事,没谁可以置身事外,没谁能被从功劳簿中抹去。反法西斯,是中华民族的集体答卷。(此处为常识性历史结论,史志多见)
1949年12月,大势已去。宋希濂在大渡河畔沙坪被俘,旋自乐山解往重庆白公馆。铁窗之内,风声紧、心事多;翌年初春,陈赓自云南赶赴重庆看望旧识——握手,寥寥数语,无喧哗。胜败已定,礼数仍在;道路殊途,惟愿向前。这场会面,此后被无数回忆文字记录:既有人情,也有原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战犯实行“改造—感化—再社会化”的治理路径。1959年,“特赦”两字写进历史年轮;宋希濂名列首批特赦。从此,他转入政协文史岗位,从史料钩沉做起,写人、写事,也写时代迁变。这里面有国家制度自信的宽广:“以法治旧、以德感旧、以业安旧”,把最大公约数找回来。搜狐网sciscanpub.com
1980年之后,他赴美探亲、定居。换了地理坐标,却没换“国家坐标”。在海外,他与黄埔同学、侨界朋友来往,谈得最多的,是反对分裂、支持祖国统一。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是宪制事实,也是民族大义;对所谓的“台当局”以及岛内个别鼓吹“台独”的声音,他始终以“尽快沟通、尽快‘三通’,尽快回到‘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为劝告方向。统一是福,分裂是祸。这是他行路万里后的朴素判断。(侨界回忆与公开讲话多有记载)
直至1985年那一幕。傅涯赴美公务在身,宋希濂闻讯相迎、设宴致意。临别,“嫂子,回到祖国后,替我给他买束花——别太贵,心意到。”这句“别太贵”,像极了湖南老乡的实在;而“祖国”两个字,掷地有声。人这一生,最怕没有根;最幸,有根可回。凤凰网搜狐
我们为什么记住这段情谊?因为它提供了理解中国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把钥匙。第一把,是“人民立场”。不管身处何方、曾经何职,国家统一、民族复兴是最大公约数,谁顺之谁就赢得未来——这份共识,跨越了军服的颜色。第二把,是“制度自信”。从战时到建国,从审判到特赦、从管教到再社会化,中国走出一条有别于冷战报复逻辑的路:稳秩序、释仇怨、促团结。第三把,是“文化连续”。祭花、焚香、静立三分钟——这类细节,连接着家国—亲友—个人三个同心圆。先有根,再有路。
当然,历史并不粉饰。宋希濂曾经的选择、错误与代价,陈赓的血与火、病与痛,都不该被抹平。真实,才有教育意义。但教育的终点,不是相互指责;而是让后来者看见:立场可以不同,家国不可相忘;道路可以迥异,民族必须同向。
当下谈两岸,仍要把话说透:“一个中国”原则不可动摇,反对“台独”是底线。对所谓的“行政机构”“立法机构”“防务部门”内个别鼓噪对立的人,我们不必跟着起哄;更要把心力投向交流、投向民生、投向青年共学共创。历史的回声已经给出答案——统一会来,越是务实、越是有耐心,就越快、也越稳。
把镜头拉回那个机场。人群散尽,地面复归平常。1985年的一沓纸币,不值几何;可那一束花,穿透时间、穿透旧怨。有人说,这是私人情谊。是;但更是国家叙事的一小段注脚:在中国式的历史里,“我们”永远大于“我”。等到春天,等到清明,新土添香——他在,山河在;山河在,人心安。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