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26 17:11点击次数:
#抗日遗址参观记#电影《大突围》以恢弘的叙事视角,再现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从建校到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这部影片不仅是一部军事题材作品,更是一部展现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培养军事人才、积蓄革命力量的历史画卷。影片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震撼的战争场面,将观众带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感受抗大师生用热血和生命书写的壮丽篇章。
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一所特殊的学校诞生了。这就是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后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影片开篇以真实历史场景还原了抗大初创时期的艰难:校舍是简陋的窑洞,黑板是木板涂墨,纸张是粗糙的马兰纸,学员们以膝盖为课桌,以大地为课堂。毛泽东同志亲自担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并为抗大题写“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这八个字不仅成为抗大的精神内核,更成为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影片通过一系列细节刻画,展现了抗大师生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依然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学习热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抗大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影片用史诗般的镜头语言,展现了抗大总校和各分校在敌后根据地如火如荼的办学场景。在华北、华中、华东等抗日根据地,抗大像星星之火般遍地开花。影片特别刻画了罗荣桓、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亲自授课的场景,他们不仅传授军事理论,更注重培养学员的政治觉悟和实战能力。影片中有一个感人至深的片段:在反“扫荡”战斗中,抗大学员们白天行军打仗,晚上坚持学习,用树枝在地上练习战术推演。这种“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办学特色,成为抗大培养人才的独特模式。《大突围》没有回避抗大发展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影片真实再现了1941-1942年最困难时期,抗大师生面临的严峻考验。日伪军的疯狂“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抗大办学陷入极端困境。影片通过一组震撼人心的数字:抗大师生在反“扫荡”中牺牲率达30%,粮食短缺时每天只能吃两顿稀粥,冬季没有棉衣只能裹着草帘御寒。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抗大师生创造了“背粮办学”“游击教学”等奇迹。影片中一位老学员的回忆令人动容:“我们不是在读书,而是在用生命书写历史。”
影片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抗大培养的大批军事人才在抗日战争中的卓越贡献。从平型关大捷到百团大战,从敌后游击战到战略反攻,处处都有抗大学子的身影。影片通过多位抗大毕业将领的战斗故事,展现了他们在实战中运用所学,创造性地开展军事斗争的智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还原了抗大女生队在战场上的飒爽英姿,她们既是医护人员,又是战斗员,打破了“战争让女人走开”的传统观念。据统计,抗大在抗战期间共培养出10万余名军政干部,他们像种子一样撒遍全国各抗日战场,成为人民军队的中坚力量。解放战争时期,抗大的精神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影片展现了抗大师生投身解放战争的英勇事迹。他们中有的成为纵队司令员,指挥千军万马;有的担任政治委员,保证部队的正确方向;更多的则作为基层指挥员,冲锋陷阵在第一线。影片通过三大战役中的多个战斗场景,展现了抗大学子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特别感人的是,影片再现了抗大老学员在战斗中为保护年轻战士而牺牲的场景,体现了革命精神的代际传承。
抗美援朝战争是检验抗大办学成果的又一重要历史时刻。影片选取了上甘岭战役等经典战例,展现了抗大培养的将领们如何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与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展开殊死较量。影片中彭德怀司令员的一段话发人深省:“我们能在朝鲜战场取得胜利,靠的就是抗大培养出来的这种敢打必胜的精神。”影片还通过志愿军战士在极端恶劣条件下依然保持高昂斗志的细节,展现了抗大精神在异国战场上的延续。新中国成立后,抗大的优良传统在新建立的军事院校中得到继承和发展。影片结尾部分展现了从抗大走出的将领们在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卓越贡献。他们中有的成为各军兵种创始人,有的致力于军事理论研究,更多的则默默耕耘在军队教育战线。影片特别强调了抗大精神对新时代强军兴军的启示意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些宝贵经验至今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大突围》通过大量珍贵历史影像和真实人物采访,构建起一个立体丰满的抗大形象。影片中那些泛黄的老照片、磨损的毕业证书、简陋的学习用品,无不诉说着那个特殊年代的教育奇迹。影片最后以一组数据作结:抗大及其分校共培养出20余万名军政干部,其中走出7位元帅、8位大将、26位上将和数百位中将、少将。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政党、一支军队的成长密码,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观看《大突围》,我们不仅是在回顾一段历史,更是在接受一次精神的洗礼。抗大师生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抗大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这种精神依然闪耀着永恒的光芒,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开拓前进。影片结尾处,当白发苍苍的抗大老学员与年轻军校学员同唱校歌时,观众无不为之动容——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更是一种永不褪色的信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