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14 15:50点击次数:
33万亿美元的美债压顶,美国正用稳定币将全球加密用户变成“接盘侠”;另一边,中国手握世界工厂的货物霸权,借香港杀出稳定币重围——这场货币战争,胜负天平已开始倾斜!
2025年6月,美国参议院高票通过《GENIUS法案》,强制要求稳定币发行商100%储备美元现金或短期美债。 这意味着,每发行1美元稳定币,全球用户就间接承接1美元美债压力。
Tether(USDT)和Circle(USDC)两大美元稳定币发行商,已持有超1750亿美元美债,成为美债最大“分销商”。
美国国债规模已突破33万亿美元,短期到期债务高达1万亿美元。 通过稳定币绑定美债,美国将2.8亿加密用户变成美元流动性“血包”,转嫁债务危机。 连特朗普政府都直言:稳定币是“延续美元霸权的核心工具”。
中国反制美国的王牌,是“货物+稳定币”的组合拳。 2025年5月,香港通过《稳定币条例》,设立全球首个法币稳定币监管框架,并吸引京东、蚂蚁等巨头抢滩。 京东计划发行港元稳定币(JD-HKD),跨境支付成本直降90%,结算时间从3天压缩至10秒。
关键一步在于“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布局。 蚂蚁集团在香港申请稳定币牌照,测试锚定离岸人民币(CNH)的稳定币;京东则探索“数字稀土币”,连接中东、东南亚的能源和贸易结算。 中国借香港构建“去美元化支付走廊”,目标直指人民币跨境支付份额从3.8%跃升至10%。
这场博弈中,资源国正加速倒向中国。 阿根廷出口商用京东的港元稳定币结算大豆;沙特、巴西探索石油、稀土锚定的本币稳定币,争夺大宗商品定价权。
而美国盟友欧盟却心生警惕。 《MiCA法案》强制欧元稳定币持银行牌照,抨击美国政策是“数字殖民”。 连华尔街机构也“用脚投票”:摩根大通计划在香港发行稳定币,规避美国监管限制。
美国稳定币的本质是债务转移。 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美元稳定币90%用于金融投机,仅10%服务于实体经济支付。
中国则把制造业优势转化为货币话语权:比亚迪发行锚定新能源订单的代币;阿里云推出算力稳定币。 通过稳定币,中国过剩产能(如弱通缩的工业品)直接对接全球通胀市场(如缺货的非洲基建),跳过SWIFT体系。
美国方案暗藏系统性风险:若美债信用崩塌,稳定币将连锁脱锚。 2022年Terra UST崩盘导致400亿美元蒸发,而《GENIUS法案》将稳定币与美债深度捆绑,加剧金融脆弱性。
中国则严守风险防火墙:大陆严禁私营稳定币,仅允许香港试点离岸业务。 香港要求稳定币发行商实缴2500万港元资本,储备资产100%隔离托管,形成“监管沙盒2.0”。
一场二战以来最大的金融秩序重构正在上演:当美国用代码续写霸权,中国正借产业链重划版图——稳定币战场上,货物霸权已开始碾压债务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