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03 19:58点击次数:
哎,今天刷手机看到个挺有意思的事儿,是关于印度一个叫喀拉拉邦的地方。你可能没咋听过这地儿,但它最近可热闹了。他们那边的领导说了,从2021年开始搞的那个“极端贫困消除计划”,现在差不多完成了八成,估计今年十一月就能彻底收工。要是真成了,这可是印度头一个把极端贫困干掉的邦,听着是不是挺牛的?
我一开始也觉得,印度不是挺乱的吗?贫富差距那么大,怎么就它能行?后来仔细一琢磨,发现这事儿还真不是偶然。喀拉拉以前也穷得不行,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七成人都在贫困线以下,比全印度的平均水平还高。可现在呢?人家人均收入都排到全国第六了,多维贫困率从二十多年前的百分之二十多,降到现在的不到百分之一。这变化,简直像换了个人似的。
你说这是为啥?我琢磨着,有几个关键点特别重要。头一个,就是很多人跑去海湾国家打工。七十年代那会儿,中东石油赚疯了,工地、医院到处缺人。喀拉拉人跟那边早就有来往,一看机会来了,呼啦啦就往外跑。每年几十万人出去,挣的钱汇回家,家里立马就能盖房、买车,日子眼看着就好起来了。这些钱不光改善生活,还投到孩子上学、看病这些地方,慢慢整个社会的底子就厚实了。
但你光有钱也不行,还得有人会用钱。喀拉拉有个特别的地方,就是老百姓普遍识字率高,健康状况也好。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早在一百多年前,那会儿还是土邦时期,当地统治者就挺重视教育和医疗。后来左翼政党上台,更是把福利当头等大事来抓。他们搞土改,让佃农有地种,连没地的雇工都能分到一小块宅基地。这一招直接打破了旧社会的种姓压迫结构,农民腰杆子硬了,生活自然往上走。
说到左翼政党,他们在喀拉拉的影响真是根深蒂固。1957年这儿就成立了印度第一个共产党执政的政府,比西孟加拉还早二十年。虽然中间政权几经更迭,但左翼的理念一直没断。他们不光搞大政策,还特别注重基层治理。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基金下放到县乡村三级自治组织,让老百姓自己决定怎么花钱。这种模式让政策落地特别快,也特别准。
最有意思的是他们搞的“家庭兴旺”计划。这事儿从1998年就开始了,靠的是妇女自助小组。女人聚在一起搞小额信贷,合伙做生意,种地也能抱团。现在全邦有四百八十万人参加,帮了多少家庭脱贫。这种从基层发动群众的做法,比上面拍脑袋下指标强太多了。2021年推的“极端贫困消除计划”能顺利执行,靠的就是这套网络。先让村民上报困难户,再层层核实,最后给每家定制帮扶方案,真正做到“一户一策”。
还有个不能忽视的因素,就是多维贫困指数的应用。喀拉拉不光看收入,还看教育、健康、住房这些。他们发现光给钱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得让人有尊严地活着。比如以前有种“穿衣税”,低种姓的人连上衣都不能穿,这哪是人过的日子?后来经过长期斗争,才争取到基本的人权。这种对人的尊重,慢慢变成了社会共识,也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当然,喀拉拉也不是完美无缺。经济结构单一、失业率高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但他们聪明的地方在于,能把社会领域的优势转化成发展动力。比如海湾国家为啥愿意用喀拉拉工人?因为这些人有文化、有技能,不像其他地方来的劳工只会干体力活。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教育投入→提升人力资本→获得高薪工作→反哺家乡建设。
再看看现在的印度,很多地方还在用老办法扶贫,发钱、发粮、搞基建,可效果总是差那么点意思。喀拉拉不一样,他们是系统性地解决问题。从土地改革到教育普及,从妇女赋权到基层自治,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别的邦光羡慕人家成果,却不学人家怎么做事,那脱贫永远是句空话。
有意思的是,喀拉拉的识字率、人均寿命这些指标,早年就被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拿来研究,后来多维贫困理论就是从这儿发源的。可以说,这个邦的发展经验,不仅改变了自己,还影响了全世界对贫困的认知。人家证明了,穷不是命,只要政策对路,群众发动得好,再难的局面也能打开。
不过话说回来,喀拉拉能做到这一步,跟它的历史传统也有关系。这里早年就有重视教育的习惯,加上左翼长期执政,政策延续性强。换作别的地方,换个政府就换一套做法,十年八年都打基础,哪有时间见成效?而且他们不搞花架子,所有资源都往民生上砸,哪怕经济增速慢点也认了。
现在他们那个“极端贫困消除计划”据说完成度已经快八成了,今年十一月就能彻底收官。这要是真成了,确实是个了不起的成就。毕竟在一个人口大国里,能把极端贫困清零,难度不亚于登月。但我觉得最宝贵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他们用几十年时间,一点点建立起一个有温度、有韧性的社会体系。
反观咱们身边,有时候扶贫就是一阵风,检查来了突击搞搞,人走了啥都没留下。喀拉拉告诉我们,扶贫不是做给谁看的,而是要扎扎实实改变人的命运。从让人有地种,到让人有书读,再到让人有尊严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脱贫。别的地方要想学,光抄作业没用,得先搞明白人家为啥这么做。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你觉得一个地方要脱贫,最关键的是啥?是钱?是政策?还是人?我在想,要是每个地方都能像喀拉拉这样,踏踏实实做事,不搞虚的,那老百姓的日子是不是会好过得多?你有没有听说过类似的地方?或者你觉得咱们身边哪些做法可以借鉴?挺想听听你的看法。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