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 产品展示 >

获总理力挺的开国上将,为何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

发布日期:2025-10-09 08:01点击次数: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国上将周士第便肩负重任,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司令员一职,直至1979年走完传奇一生。

在三十年漫长的岁月里,尽管遭遇诸多特殊经历,他竟奇迹般地毫发无伤地安然度过。这不禁让人感到意外。以至于每当提及周士第晚年的生活,关心周家的朋友总是不禁对周坚感慨地说:“像你父亲这样人生阅历丰富的人,能够享有如此安宁的晚年生活,实在是不胜欣慰。”

周坚解释道:“或许,父亲内心所思所想便是,既然他知道我身上有所谓的‘污点’,那我就少生事端,免得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周坚所提及的父亲周士第所蒙受的“污名”,实则源自1928年的那次事件:周士第未经任何请示,便秘密踏上了前往南洋求医问药的旅程。

那段发生于民主革命年代的往事,令周士第终身难忘。即便在新中国成立后,他已立下赫赫战功,荣获开国上将的荣誉,这个“污点”依旧如同巨石一般,沉重地压在他的心头。

那么,周士第当年未向组织请示即前往南洋求医的行为,这究竟是否构成了他人生中的“瑕疵”呢?

坚定跟党走

1900年,周士第在广东海南岛降生,自1922年起便投身于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琼崖评论社”,成为那一时期进步青年的佼佼者。

1924年五月,周士第脱颖而出,踏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大门。同年十二月,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自黄埔军校毕业之后,周士第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建国事业,积极参与了铁甲车队的组建工作,并先后担任副队长、队长等职务。

1925年6月,周士第率领铁甲车队英勇奋战于深圳,抵抗陈炯明部的进攻。在敌人严密的围剿中,周士第身负七处创伤,却依然率领队伍巧妙地突破重围,一时被誉为“铁军”。即便是当时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授课的毛主席,听闻此事亦对周士第及其铁甲车队的英勇顽强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1926年五月,周士第将军率领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第一营,发动了对汀泗桥的突袭,并在武昌城展开激战。经过一番苦战,最终成功迫使武昌的三万守军缴械投降,而独立团仅付出了191人的牺牲。

1926年寒冬之际,原独立团更名为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周士第接任团长一职。

正当周士第满怀憧憬,预见到自己军事生涯的辉煌篇章即将展开之际,却未曾料到,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国共两党的首次合作由此彻底破裂。

此刻,有人公然鼓动周士第脱离共产党,然而他立场坚定,果断地拒绝了这一提议。

“总指挥(张发奎)对你的表现极为赞赏,有意重用你,他期望你能够选择与我们同行,而非追随共产党。”

“今日若与汪精卫同流合污,采取‘分共’、‘反共’的立场,必将走上绝路!”

此刻,周士第已铁心决定,将投身于中共中央所决定的南昌武装起义之中。

当时,策划并发起这场起义的关键人物包括周恩来、李立三、张国焘、恽代英等杰出人士。

悲观下南洋

1927年8月2日,周士第与聂荣臻率领的起义部队,逾3000名勇士,成功抵达南昌。周恩来对此赞叹不已,称赞道:“你们的行动成果显著,我们未曾预料到会如此顺利,成功地将二十五师的大部分力量吸引了过来。”

起义部队继而被整编为第二师,周士第担任师长之职。

此后,起义军踏上征程,目标直指广东,却未曾料到,沿途遭遇了强大的对手。直至10月20日,他们不得不转向江西,继续他们的战斗。

到达江西后,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起义队伍决定由朱德带领,继续战斗,同时派出周士第和李硕勋,分别前往香港和上海,向中共上级党组织汇报当前起义军处境,请示下一步行动。

循九江曲折之路,历经周折终抵上海,二人临着浩荡东去的江流,周士第与李硕勋深情告别。

萧瑟的秋风吹拂,涛声起伏,回荡在周士第与李硕勋的耳畔,似哀鸣般凄凉。周士第心头涌起对前途的迷茫,不禁感到一股寒意,心头泛起凄凉之感。

此地的离别,周士第又怎料到,他与李硕勋竟会就此永别。

1931年9月,李硕勋于其故乡海南岛英勇献出了宝贵生命。

1927年岁末,历经重重考验抵达香港的周士第,经过一番波折,终于得以与当时担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的李立三在香港相见。

周士第向李立三详细禀报了起义军的当前困境,恳请指示后续行动的方针。

在漫长的等待上级党组织指示的期间,周士第不幸滞留于陌生的香港,不幸被疟疾所侵袭。病痛的折磨使得他的身体日渐虚弱,痛苦不堪,令他难以承受。

与此同时,周士第的荷包迅速见底,无奈之下,他只得在香港的街头流浪。

一日,周士第偶遇同乡张云逸,遂从他处借得五十金,方得以重返医院。

恰在此时,归自南洋的乡贤陈超鹏与张云逸重逢。张云逸便向陈超鹏透露了周士第所面临的困境。

陈超鹏听闻此事后,出于对同乡的深切关怀,主动提议周士第前往南洋寻求治疗,并热心地为周士第在乡邻中筹集了治疗费用。

如此一来,滞留香港、静候上级指令的周士第,竟在1928年1月,不经意间独自踏上了南洋的寻医之旅,未曾向任何同志透露这一行踪。

周士第私自发往南洋求医的鲁莽行径,在许多年后,他在个人自传中对这一行为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关键在于我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动摇不坚,经历了南昌与广州起义的失利之后,情绪一度陷入悲观。”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此时的周士第,更像是缺乏面对失败的心理承受力,而非仅仅是前往南洋寻求疗愈。

人生“污点”

1933年,周士第重返瑞金之际,自认未经请示擅自前往南洋,此行有悖组织纪律,遂主动接受组织的审查。

经组织审查确认,周士第在南洋滞留期间,未有任何不当行为,遂决定重新接纳他回归革命行列。

自那以后,周士第便将这一段“不光彩”的经历,视为自己人生中永远的“污点”。

重返队伍之后,周士第先后执掌红十五军团、红二方面军及八路军120师的参谋长之职,成为贺龙将军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周士第英勇指挥一支骑兵连,对宁武县城发动了突袭,成功击溃日军一部。此外,在雁门关、阳明堡等地,他再次率部奋战,共歼灭日军1200余人,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的战斗。

在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周士第将军率领部队,在太原战役中英勇奋战,最终全歼了盘踞在太原的国民党守军,共计8.9万余人,其赫赫战功,至今仍为人们所铭记。

1950年10月19日,周士第荣膺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司令员的任命。

周总理赞誉周士第为一位优秀的同志,而毛主席则高度评价他,认为周士第具有坚定不移的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信念。

然而,在周士第的内心深处,他始终坚信,1928年未经上级批准,擅自前往南洋求医的行为,是他一生中难以抹去的遗憾与“污点”。

Powered by 88彩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