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 88彩介绍 >

毛主席叫他阿丕,一句话为家乡要来救命粮,这红小鬼真不简单

发布日期:2025-08-21 06:52点击次数:

毛主席叫他阿丕,一句话为家乡要来救命粮,这红小鬼真不简单

一九六零年,那是个什么年景,上了岁数的老哥们心里都有数。陈丕显,那时候已经是上海滩响当当的大人物了,回到阔别快三十年的福建老家,看到的景象让他心里直抽抽。

乡亲们面带菜色,龙岩地区普遍缺粮,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他没多说废话,直接找到当时的福建省委书记叶飞,把情况一五一十地摊开。就这么一句话的事,一千三百万斤稻谷,硬是从省里的牙缝里挤了出来,火速调拨到了龙岩。

这批粮食,在当时那可是实打实的救命粮。老家人后来都管他叫“救命恩人”,这称呼,比任何官衔都重。

很多人都好奇,这个陈丕显到底是什么来头?能有这么大的面子,又能这么惦记着穷亲戚。说起来,他的故事得从一个外号讲起——“阿丕”。

能这么亲切叫他的,可不是一般人,毛主席、周总理都这么喊他。这小子十三岁就闹革命,十五岁就入了党,是中央苏区里出了名的“红小鬼”。

别看年纪小,能量可不小。一九三三年,苏区那条件,艰苦得掉渣。他愣是鼓捣出了一本给孩子们看的刊物,叫《时刻准备着》。这名字,现在听着都带劲儿。

当然,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主力红军一走,他跟着项英、陈毅在赣粤边打游移。那三年,真不是人过的日子。他后来自己回忆,大冬天,就跟杨尚奎俩人,光着膀子穿着短裤,合盖一条破毯子。

俩大小伙子在山洞里冻得直哆嗦,牙齿上下打架,咯咯作响,感觉牙根都酸了。就是在这种炼狱般的日子里,一个十几岁的少年,硬是百炼成钢,把信仰刻进了骨头里。

等到抗战烽火燃起,他这块好钢终于用在了刀刃上。他被派到苏中,那可是敌后的心脏地带。他搞的那个“二五减租”,直接让老百姓的租子少了四分之一,利息也降了,农民手里有了余粮,参加抗日的劲头能不猛嘛。

光让老百姓吃饱还不够,还得让人活得有尊严。苏中根据地的民主搞得有声有色,连当时大名鼎鼎的爱国人士邹韬奋都跑来看。

说起邹韬奋,这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当年因抗日救国被国民党抓起来的“七君子”之一。他到了苏中,陈丕显、粟裕这些人都陪着他聊。他一看,根据地的民兵、妇抗会、儿童团,样样都办得像模像样,老百姓真的在当家作主。

邹韬奋感慨万千,说自己搞了一辈子民主运动,跟苏中这一比,简直就是“隔靴搔痒”。这话的分量,可太重了。这等于是在告诉全中国,谁才是真正为民做主。

一九四五年鬼子投降,可有些二鬼子还想顽抗。陈丕显当时是苏中区委书记,手一挥,部队和群众立马行动起来,不到一个月,整个苏中平原就干净了。

解放后,他随着大军过了江,到了上海。那会儿的上海,可不是现在的东方明珠,而是个龙蛇混杂、百废待兴的烂摊子。他协助陈毅市长,面对的是投机倒把、物价飞涨的乱局。

当时有场著名的“银元之战”,投机商想用银元挤垮人民币,结果被他们一套组合拳打得晕头转向。还有“米棉之战”,也是靠着强大的组织和决心,才稳住了上海的经济命脉。陈丕显在其中,费的心血可想而知。

可以说,他把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可即便身居高位,他心里那根弦,始终系着闽西老家的那片红土地。

一九八六年,他已经是国家领导人了,回乡扫墓。亲戚想托他给孙子安排个工作,这在当时,可能就是一句话的事。他硬是板着脸给拒了,说权力是公家的,不能办私事。

他家的祖屋“位三堂”失火,政府按政策补助了修缮款。他知道后,非要家里人退回去三千块,说不能占国家的便宜。

这种清廉和自律,不是装出来的,是刻在骨子里的。

他最后一次回乡,是八九年参加古田会议六十周年纪念。他专门回到母校龙田书院,看到学校停办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对当地干部说:“没有人才,没有知识,经济怎么搞得起来?”

在他的关心下,几年后,龙田书院复办了初中。他知道,给家乡带去多少钱、多少物,都不如播下知识的种子来得实在。

更别提他在上海工作时,前前后后推动了三十多家工厂迁到福建。这批工厂,成了福建现代工业最早的家底。

从一个在山洞里冻得发抖的“红小鬼”,到一个能定夺一座城市命运、能用一句话为家乡解燃眉之急的革命家,陈丕显的一生,走得踏踏实实。

他这一辈子,心里装的,从来不是自己的小家,而是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这种情怀,这种担当,现在来看,更显得弥足珍贵。他让我们明白,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到底是什么样子。

Powered by 88彩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