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01 12:52点击次数:
陈首田站在豆角收购车间里,看着老乡们一筐一筐往这儿送豆角,脸上笑得跟开了花似的。
他自个儿心里也美得很,忍不住念叨:“早几年在广州,厂里单子一天比一天少,晚上睡觉都不踏实。现在可好,回到老家,见着乡亲们个个有活干、有钱赚,这心里头才叫一个踏实!”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全是从心窝子里掏出来的实在话。
那年头他在广州搞服装商标加工,厂子不大,可订单一直不断,小日子过得挺滋润。
谁曾想互联网一火,线下的买卖越来越难做。
单子就跟躲着他似的,越来越少。
陈首田那会儿急得嘴角起泡,整天琢磨着这厂子还能撑多久。
眼瞅着工人一个个离开,他心里头那叫一个不是滋味。
转机来得挺突然。
有一次和老乡吃饭,大伙儿聊起老家柳州的螺蛳粉火遍全国,连袋装的都卖得特别俏。
有个老乡拍着大腿说:“现在这螺蛳粉卖得这么好,里头用的豆角都快供不上货了!”这话就像一道闪电,唰地一下照亮了陈首田的心。
他猛地一想:老家那么多地闲着,那么多妇女在家没事干,要是把豆角种起来,岂不是两全其美?
他越想越觉得这事儿靠谱,立马就行动起来了。
先是回老家运江镇转了好几圈,又找镇政府打听政策,还专门去地里头看老乡们怎么种豆角。
这一趟跑下来,他心里更有底了。
2021年,他干脆利落地关了广州的厂子,带着全部家当回到老家,注册了个豆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
刚开始那会儿,乡亲们心里都犯嘀咕:这豆角种出来能卖出去吗?
陈首田就挨家挨户去做工作,给大伙儿算账:“咱们这儿的地最适合种豆角,一年能收两季,一亩地最少能产五千斤。按市场价算,挣个六七千块钱不在话下。”他还专门去学种植技术,从选种到防病虫害,手把手教给乡亲们。
慢慢地,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了。
荒地重新被开垦出来,绿油油的豆角苗长得别提多喜人了。
村里的妇女们既能在自家地里干活,又能到合作社打工,一天能挣百八十块。
有个叫甘大姐的村民乐呵呵地说:“以前光在家带孩子,哪有什么收入?现在好了,孩子学费不愁了,日子也越过越有滋味。”
现在合作社的收购点可热闹了,高峰期一天能收四万斤豆角。
这些豆角经过精心加工,大部分都运往柳州螺蛳粉产业园,还有些卖到浙江、上海这些地方。
合作社一年产值能达到五百万元,不仅本镇的老乡跟着受益,连周边乡镇的农户都跑来取经。
镇政府对这事儿特别支持,专门派干部帮忙解决用水用电这些实际问题。
他们还打算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让更多的老乡参与进来。
陈首田现在干劲更足了,他计划着要把豆角产业做得更大更好,带着乡亲们一起过上好日子。
从服装厂老板到豆角合作社带头人,陈首田这个弯转得漂亮,转得值!
本文就是要把社会正能量给宣扬起来,把积极健康的价值观给倡导出来。要是有侵权的情况,就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刻进行删除或者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