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04 13:58点击次数:
特朗普邀请印度总理莫迪访美,本来是外交大事。可就在启程前,美国军机遣返104名印度公民,竟用上了手铐和脚镣,这事儿让印度国内炸开了锅。
然而,面对国民受辱,一向硬气的莫迪政府却选择了沉默。这与几年前西方争相拉拢印度,将其捧为“最大民主国家领袖”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绝非一起普通的摩擦。它更像是一场针对印度的系统性“规训”,正在步入高潮。莫迪的沉默,究竟藏着怎样的战略困境?
当头一棒
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从8月1日起对所有印度商品加征25%的关税。这笔“罚款”,无疑是对印度经济的重创,特别是占GDP约10%的农业,其粮食、棉花、牛奶等产品对美国市场依赖很深。
加征关税的消息刚传出几小时,特朗普就高调宣布,美国要与巴基斯坦联手开发油气田。这不仅是经济上的拉拢,更是在印度最敏感的邻里关系上,直接插入了一根地缘政治的楔子。
针对莫迪亲密盟友阿达尼集团的金融打击也从未间断。2023年,美国做空机构兴登堡的报告,指控阿达尼存在“企业史上最大骗局”,导致其市值暴跌。近期,阿达尼又因涉嫌贿赂在纽约被起诉,根基开始摇晃。
人权问题成了美国手中的又一根大棒。近期,美国计划驱逐约1.8万名印度非法移民。那次军机遣返104名印度公民时,使用了手铐和脚镣,虽然引发印度国内舆论强烈不满,但莫迪政府却出人意料地保持了沉默。
不仅如此,去年以来,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西方国家公开指控莫迪政府涉嫌在海外暗杀锡克教领袖。这无疑是在国际舞台上给印度泼脏水,让其面临巨大的道德和声誉压力。
在地缘政治棋盘上,美国也在不断压缩印度的战略空间。去年,印度的邻国孟加拉国政局突变,亲印的总理哈西娜被迫下台,新德里方面甚至暗示,这背后有美国干预的影子。
所有这些看似独立的事件,实际环环相扣,构成了一套“组合拳”。它清晰表明,美国对印度的施压,远不止贸易争端,而是一场全面且多维度的“立体化规训”。
为何变脸
曾经,印度凭借其地缘位置和人口规模,被西方捧为制衡中国的关键力量,享受着“蜜月期”的特殊待遇。然而,这份“宠爱”并没有持续太久,美国对印度的态度已然发生180度大转弯。
究其深层原因,是美国对印度的战略期待并未真正实现。“以印制华”的构想,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
许多疫情期间试图从中国迁往印度的企业,最终却又回流中国,这暴露了印度工业基础薄弱,无法有效承接大规模产业链转移的现实。它作为经济替代品的价值,大打折扣。
莫迪政府此前在中美俄之间小心翼翼玩的“平衡术”,在特朗普看来,已从可利用的策略,变成了不可靠的投机行为。特朗普认为,印度这种“中间道路”是在“背叛”美国。
尤其当前,美国不再需要一个摇摆不定的“伙伴”,而是渴望一个绝对服从的“附庸”。印度购买俄罗斯能源与军火,以及加入金砖国家挑战美元体系的行为,被华盛顿视为“不听话”。
特朗普曾明确指出,美印贸易不平等,印度关税过高。他要求盟友绝对服从“美国优先”,否则便施以惩戒。这种交易性和胁迫性的外交风格,让印度的战略空间被严重挤压。
对照镜子
同样是购买俄罗斯油气,同样在国际舞台上坚持自身立场,中国得到的是美国“暂缓关税”和重启谈判的姿态,而印度面对的却是直白的“罚款”威胁和屈辱对待。
这种天壤之别,深刻揭示了印度战略困境的本质。原因在于,中美两国经济已深度融合,产业链牵一发而动全身,美方若强行“撕裂”,自身经济也将遭受巨大损失。
这种深度依赖,构成了中国应对美国压力的强大筹码。而印度,虽然市场潜力巨大,但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高度依赖美国市场和技术签证。
这使得它在面对美方施压时,缺乏足够强大的反制筹码。面对关税威胁,莫迪政府只能选择“暂时接受”,计划在8月中旬重启谈判,试图用时间换空间。
目的无非是争取一个折中方案,比如19%而非25%的关税,以避免更大的经济损失。这种妥协,恰恰暴露了印度战略上的被动。
在边境问题上,中国的战略定力也与印度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启动总投资超1.2万亿元人民币的水电站项目,以实际行动强化边境管控。
这种以实力为支撑的战略自信,是印度目前所不具备的。在强大的外部压力下,印度的战略自主空间被严重挤压,无法像中国那样,在大国博弈中保持从容与主动。
屈服之后
莫迪的沉默和配合,正是他试图左右逢源的“平衡术”彻底破产后,面对美国“立体化规训”的无奈选择。他即将踏上的访美之旅,与其说是谈判,不如说是去接受更多条件。
这场风暴清晰表明,对印度这样的区域大国而言,战略自主权并非仅凭地缘位置,或在大国间长袖善舞就能获得。它更深层次地植根于自身不可替代的实力和坚定的战略底线。
当印度工业能力不足,无法有效承接中国产业链转移时,它在美国战略棋盘上的价值便下降了,直接触发了“卸磨杀驴”的逻辑。试图在东西方阵营间扮演关键角色,最终却两头不讨好。
美国已将关税、人权、金融打击和地缘政治施压等工具常态化,用于“调教”那些未能完全听从的“伙伴”。莫迪此次若选择全面退让,换来的可能不是一劳永逸的安宁。
他所面对的,很可能是下一次更严苛的要求,以及国家尊严和战略自主权的进一步受损。印度的“大国梦”,在失去战略尊严的那一刻,就已经蒙上了厚重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