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 新闻动态 >

红军离开中央苏区,不只被迫撤退,更是奔赴抗日的远见选择

发布日期:2025-08-21 04:38点击次数:

我们通常认为,长征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一次迫不得已的战略转移。但换个角度看,这次看似被动的撤退,或许是当时唯一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一次由失败催生出的必然选择。

军事上的失利,特别是李德和博古的错误指挥,无疑是离开中央苏区的直接导火索。可即便没有这次失败,红军在江西的日子也早已进入了倒计时。

一个注定守不住的家

中央苏区从地理上看,本身就是一块绝地。它被夹在赣闽粤三省的交界处,东面是浙江福建,南面是广东广西,西有湖南,北有湖北安徽,四面八方都被国民党的军阀势力围得水泄不通。

这里是蒋介石的核心统治区,卧榻之侧,他绝不会容忍一支独立的红色武装长期存在。这一点,从他发动的“围剿”就能看出来,完全是不死不休的架势。

第一次失败了,立刻组织第二次;第二次又失败,第三次、第四次接踵而至,每一次的规模和兵力都远超前次。蒋介石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用一次次的人海战术,把红军彻底耗死在江西。

可以想象,就算红军侥幸打赢了第五次反“围剿”,紧接着必然是规模更庞大的第六次、第七次。在这样一个封闭且资源有限的环境里,面对源源不断的敌人,失败只是时间问题。离开,是迟早要做的决定。

真正的战场在北方

当红军在南方与国民党军队反复拉锯时,整个中国的民族危机正在北方急剧发酵。日本侵略者自东北而入,铁蹄踏遍华北,那里才是当时全中国人民视线聚焦的抗日最前线。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初,就将领导人民反抗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作为使命。抗日救亡,早已是我党打出的响亮旗号。但如果一直困守江西,连日本兵的影子都见不到,所谓的“抗日”就成了一句空话。

当时,一些国民党的御用文人甚至公开嘲讽,说共产党高喊抗日,却躲在南方不见行动。这种舆论上的被动,极大地影响了党的号召力。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产党必须走到抗日的前台去。

要成为抗日先锋队,就必须离开江西,去北方,去炮火声最密集的地方。这不仅是军事上的需要,更是政治上争取民心、掌握主动权的唯一途径。

向北还是向南的路线之争

1935年,日寇侵华的步伐越来越快,全国军民的抗日情绪也达到了顶点。中国共产党作为一支坚定的抗日力量,必须扛起这面大旗,回应人民的期盼。

同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中央果断作出了北上抗日的战略决策。这个决定完全契合了当时的时代脉搏,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然而,这个正确的方向并非一帆风順。

野心膨胀的张国焘公然反对中央的北上决议,坚持要带领红四方面军南下。这一举动,让本已艰难的红军再次面临分裂的危险。

幸运的是,在朱德、贺龙、刘伯承、任弼时等人的坚决斗争下,加上南下部队屡屡受挫、损失惨重的事实教育,张国焘的错误路线最终破产。三大主力红军历经磨难,最终在甘肃会宁实现了伟大会师。

一次伟大的战略转向

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是这次战略转向的里程碑。会议正式确立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将斗争的矛头从国内阶级矛盾,转向了中日民族矛盾。

这个策略的转变是革命性的。它意味着共产党不再仅仅是工农的代表,而是要团结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乃至国民党左派在内的一切抗日力量。

毛主席在会上明确指出,共产党和红军不仅要做抗日统一战线的“发起人”,更要成为坚不可摧的“台柱子”,以此来粉碎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破坏团结的图谋。

笔者以为

回头再看,离开中央苏区,北上长征,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它让中国共产党从一个被围困在南方的局部政权,一跃成为引领全国抗战的民族先锋。

正是因为抓住了“抗日”这个当时中国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共产党才赢得了最广泛的民心支持,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战略转移,更是一次无比正确的政治抉择,它将一次战役的失败,转化为了整个战略上的伟大胜利。

Powered by 88彩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