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18 16:19点击次数:
孙宏斌的“面子”与融创的生死局
“就是下次见不着了,才要给人面子。”
这句话从孙宏斌嘴里说出来时,融创的员工们才真正明白,为什么这位身家百亿的老板会放下身段,和一个小村长推杯换盏。
在中国商界,孙宏斌是个异类。
他不喜欢摆架子,股东会上被问“投乐视亏了多少”,他直接摊牌:“160亿,以后别提了。”可2022年融创暴雷后,这位向来敢作敢当的老板却突然“消失”了——连续两年缺席股东大会,外界甚至传言他的安保从两人增至三人。
直到上个月,孙宏斌终于露面。
股东会上,他神情自若地和投资人打招呼,仿佛融创不是一家随时可能清盘的房企,而是一艘刚刚驶出风暴的巨轮。
“粗暴”的救命方案
能让孙宏斌重新挺直腰板的,是834亿债务的化解。
今年初,融创用“债转股”这招,让海外债权人把债券按6.8港元或3.85港元换成股票。
听起来像天上掉馅饼?
看看现在1.5港元的股价就明白了——债权人如果立刻套现,100块只能拿回22块。
“这哪是谈判?简直是抢劫!”一位投行人士私下吐槽。
可奇怪的是,海外债权人居然全盘接受了。
原因很简单:比起血本无归,他们更愿意赌孙宏斌能创造奇迹。
毕竟,这位老板过去二十年积累的信用,此刻成了救命稻草。
“拿地!拿地!拿地!”的代价
但信用救得了债务危机,却抹不掉决策失误。
2021年,当融创内部报告建议收缩时,孙宏斌在会议上只重复三个字:“拿地!拿地!拿地!”西南区负责人商羽心领神会,当即拍胸脯要完成3000亿销售目标。
结果?
暴雷后一算账,实际成交额不到100亿。
更惨的是在云南。
孙宏斌看好当地旅游,砸152亿接盘相当于72个故宫大小的地块。
可签完合同才发现,能开发的住宅早被原开发商卖光,剩下的全是动不得的商业用地——有些甚至在生态红线内,砍棵树都要惊动环保部门。
“当时酒桌上吵得拍桌子,可对方就一句话:原则问题,没商量。”一位亲历者回忆。
最终,融创只能成立新公司,把这些“烫手山芋”单独装进去。
从“赌徒”到“匠人”?
现在的孙宏斌,似乎变了一个人。
股东会上,他不再谈规模扩张,而是反复强调“聚焦一二线”“做精品”。
可转型谈何容易?
融创手里还攥着1.27亿平方米土储,相当于北京朝阳区三分之一的面积。
一位资深地产观察员打了个比方:“就像赌桌上输红眼的赌徒,突然说要改行做木匠——工具还没放下,手上却已经磨出了老茧。”
或许,孙宏斌这次真明白了:给人面子能救命,但要让企业活得好,光靠面子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