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 新闻动态 >

蒋经国是怎么样的人?听听他身边随从是怎么说吧

发布日期:2025-08-30 01:03点击次数:

蒋经国请客吃饭可以去,但他说的那些话千万别当真。

台湾学者胡平在《在台湾的三十年的人生锻炼》这本书里谈到蒋经国时这样说:"他这个人做事果断狠辣,心肠又硬得很。"

另一边是拼尽全力、埋头苦干,像银针般敏锐警觉。为了最终站稳脚跟,他在晚年不惜彻底改变自己,带领国民党走上一条脱胎换骨的改革之路。

胡平指出,到了60年代,台湾的蒋介石和蒋经国心里很明白,经过十多年的大规模整肃,国民党在岛内根基稳固,专制统治体系坚不可摧,已经没人能威胁到他们的权力。这时候,台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不再是政治斗争或军事对抗,而是怎么把经济搞上去。

蒋家父子在台湾推动经济增长,并非出于真心实意为民众谋福利,而是迫于形势不得不放弃高压统治。他们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巩固自身权力。

台湾"中研院"社会所研究员吴乃德对胡平关于蒋经国的评论表示认同。

他在一场关于"中华民国"历史的学术会议上提到:很多人认为蒋经国推动了台湾的民主进程,但实际上,他当时推行改革是因为同时面临来自美国政府和民众的压力,不得不做出改变。

吴乃德指出,民主社会里有人怀念过去的专制统治者,这种情况不只出现在台湾。但他强调,这种倾向对民主价值观的形成非常不利,容易让人忽略一个关键事实——民众本身在推动民主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吴乃德认为,蒋经国和那些独裁统治者没什么两样,都是"没文化、践踏人权、心狠手辣、漠视生命"的人。

蒋经国虽然不像其他专制统治者那样沉迷于个人享乐,但他始终紧盯着民众的态度变化。他推行的民主化措施并非源于政治理想,而是为了应对当时的政局需要。

台湾学者陈师孟指出,蒋经国和当代其他专制统治者有个共同点——特别会笼络民心。他通过操控官方媒体和教育系统来塑造个人崇拜,用这种手段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

吴乃德等学者的观点引来了蒋经国儿子章孝严和部分国民党高层的反对。章孝严认为,吴乃德发表这些言论是为了挑拨台湾民众对蒋经国的情绪,损害他的声誉。

国民党主席连战批评称,有学者歪曲历史真相,用"独裁者"这样的不实标签抹黑过去的领导人,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台湾民众的感情,也亵渎了当地的历史。

部分台湾民众觉得,1988年1月蒋经国去世那会儿,台湾已经跻身"亚洲四小龙"行列。当时经济结构成功转型,GDP增速连续多年保持高位,外汇储备也节节攀升。

在台湾政治发展史上,蒋经国扮演了关键角色,他率先开启了当地民主改革的序幕。尽管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对台湾社会进步的贡献远超过其过失。

蒋经国在台湾掌权多年,要简单地用"好"或"坏"来评判他并不合适。每个人都有复杂的多面性,这位长期执政的政治人物也不例外。

好在《文史杂志》在蒋经国逝世后不久采访了跟随他多年的贴身警卫居亦桥。这位老人的回忆能让我们了解真实的蒋经国是什么样的人。

居亦侨来自江苏吴县漕湖的居家浜,他是黄埔军校第六期步兵科的毕业生。从1935年开始,他在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担任委员长侍从室的副官一职。

蒋经国的生母是蒋介石的第一任妻子毛福梅。1925年,15岁的蒋经国被父亲送到苏联留学,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和列宁格勒托玛卡红军学校就读。在苏联期间,他深受共产主义思想影响,甚至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时公开发声,严厉批评父亲的所作所为。

1937年春天,蒋经国带着家人从苏联海参崴坐船回到中国。他们抵达杭州后,住进了西湖边一栋漂亮的小洋楼。那天他打扮得很精神,穿着棕色的西装,打着条纹领带,身边跟着他的俄国太太和儿子蒋孝文。

宋美龄早就站在那儿等着了,脸上带着微笑。蒋经国走过来,恭敬地向她问好。

蒋介石一见到蒋经国全家,眼泪瞬间就涌了出来,赶紧拿起报纸挡住脸。居亦侨回忆道:"我从来没见过蒋先生掉眼泪,这次大概是太久没见到儿子,心里特别激动吧。"

没过多久,蒋经国就携家带口回到奉化溪口老家探望母亲毛福梅。在老家这段时间,蒋介石特意为儿子请来一位张姓国学老师,专门指导他学习古代文学和书法技艺。

老蒋给儿子蒋经国定了规矩:每天必须写100个小楷字和50个大楷字。他还特意交代,要好好研读《曾文正公家书》,把里面讲的做人、持家、治国的道理都吃透。

1938年,蒋介石安排儿子蒋经国去江西赣南当行政督察专员。刚到任,蒋经国就干劲十足地搞了个"赣南新政"三年规划,喊出了"打造全新赣南"的口号。

在赣南工作的时候,蒋经国凭借自己的特殊地位,确实为当地百姓办过几件实事。居亦侨曾提到一个例子:有次蒋经国撞见警察白吃小贩的油条不付钱,二话不说就把那个警察的饭碗给砸了。

当地有个银行行长,为了让儿子躲过当兵,偷偷塞钱给保长走后门。这事被蒋经国发现后,他二话不说就把行长和保长都撤了职,还命令行长的儿子立刻去部队报到。

蒋经国搞"赖南新政"的算盘其实很明白:用小恩小惠收买人心,好让老百姓死心塌地崇拜老蒋。说白了就是花点小钱,要老百姓对蒋介石感恩戴德、五体投地。

在赣南地区,蒋经国规定当地居民每天起床后要向蒋介石的画像鞠躬三次。他还把蒋介石的生日定为"太阳节",要求所有单位、组织和老百姓在这一天必须在大门上张贴"总裁万岁"的标语。

蒋经国让人创作了一首《恭祝蒋总裁寿庆歌》,要求民众不仅要会唱,还得把歌词牢牢记在心里。

蒋介石对蒋经国这套笼络人心的手段很认可。他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你当专员三年了,老百姓都拥护你,地方建设也有起色,我看着很高兴!"

蒋经国明白,要顺利接替父亲的职位,光做出成绩还不够,必须培养一批对自己死心塌地的得力助手。

他经常在不同场合强调:"赣南发展的关键,在于全面推行新政策、大胆启用新人才,这才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蒋经国在赣南地区创办了多个不同类型的干部培训班,还亲自担任教官指导学员。

训练过程中,蒋经国不仅给他们洗脑反共观念,更重点训练这批人对蒋家父子的绝对服从。他要把这些人变成自己的心腹,让他们完全按照蒋家父子的指示行事,做到"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绝对听话"。

蒋经国的心血没白花,他在国民党内部培养出了一批死忠追随者,这些人被称为"赣南派",外界也管他们叫"新太子派"。

说白了,蒋经国搞的"建设新赣南"这一套,其实就是给蒋家王朝续命的手段,也是为他和他爹交接班铺路。

在赣南干部培训班期间,蒋经国对学员章亚若产生了好感,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后来章亚若怀上了孩子,蒋经国担心事情传开会影响自己的声誉,便悄悄安排她去桂林生孩子。

章亚若在桂林产下双胞胎儿子后,突然在医院离奇身亡。很多人猜测这事跟蒋经国有关,但始终找不到确凿证据。

章亚若去世后,她的两个儿子章孝严和章孝慈被送到江西万安县老家,由章家父母照顾。蒋经国对他们几乎不闻不问,父子三人连面都没见过。

这就是蒋介石夸赞的那位"深受百姓拥护、政绩出色"的年轻领导干的好事。

蒋经国在赣南搞改革时,动了不少国民党高层的蛋糕。这些人不断施压,逼得蒋介石只好把儿子调走。他推行的"赣南新政",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1945年9月1日,日本投降后不久,蒋介石就安排熊式辉去东北当行营主任,还派蒋经国担任东北特派员。

蒋介石在跟蒋经国谈话时提到:"东北不是咱们革命开始的地方,而是革命最终要拿下的地方。现在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你得加把劲,把最后这点事办好,把整个任务圆满完成。"听了这番话,蒋经国就动身去了东北。

蒋介石认为,蒋经国在苏联待过很长时间,对那边的情况非常熟悉。

那时候国民党在东北地区连一个士兵都没有,虽然美国在背后帮忙,但一时半会儿也送不了太多部队过去。老蒋让儿子蒋经国去东北,主要是想让他跟苏联人打交道,给自己攒点政治资源。

蒋经国当时特别需要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为以后接替父亲铺路。出发前,他胸有成竹地对蒋介石说:"只要我能搞定东北的中苏关系,就等于掐断了毛泽东的命脉,咱们国民党肯定能赢。"

到了东北后,蒋经国马上和当地苏军最高指挥官马林诺夫斯基元帅展开会谈。不过苏联方面顾虑重重,他们怕国民党成功接管东北后,会给美国可乘之机,损害苏联在当地的利益,导致谈判过程困难重重。

蒋经国费尽心思搞外交,想靠谈判把东北拿回来,好在他爸和全国人民面前露个脸。可惜最后这事儿还是黄了,啥也没办成。

在美苏对抗和国共斗争的复杂局势下,蒋经国在东北的表现平平无奇,既没有取得什么成绩,也没展现出什么过人之处,最后只能灰溜溜地离开。

1949年,国民党在战争中失利,蒋介石带着残余势力逃到台湾。当时,台湾民众对国民党的统治非常不满,抗议活动此起彼伏。

蒋介石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把"军统"和"中统"这些情报机构整合在一起,新组建了"政治行动委员会"。他特意安排儿子蒋经国当这个委员会的头儿,这样一来,蒋经国就管起了国民党的特务系统。

朝鲜战争打响后,台湾当局迅速与美国签署了军事同盟条约。老蒋把维护政权稳定视为头等要务,小蒋手下的特务机构在岛上到处抓人,搞得人心惶惶。这些手段确实帮国民党巩固了在台湾的统治地位。

蒋经国执政时期制造的恐怖氛围,即使在他去世很久以后,依然深深印在很多台湾民众的记忆里。

2017年某个深夜,基隆碧砂渔港旁的蒋经国雕像遭到破坏。有人用红漆涂抹雕像,并在上面喷涂"陈文成命案"、"林宅血案"等字样。雕像基座还被贴上标语,指责蒋经国"作为特务头子,制造了台湾的白色恐怖时期...导致无数家庭悲剧"。这些行为意在批评蒋经国虽然被塑造成亲民勤政的形象,至今仍被不少人视为政治楷模和民主推动者。

70年代初期,随着全球格局的转变和台湾社会求变呼声的高涨,国民党长期实施的戒严政策开始出现缓和迹象。

1972年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院长"后,推出了一项重要改革——扩大中央民意代表选举规模。这个举措让长期被反对派批评的"万年国会"终于有了新面孔加入,台湾地区一时间呈现出政通人和的繁荣景象。

老蒋发现儿子蒋经国在政治上越来越老练,心里也踏实多了。他在日记里夸儿子:"看到经国最近的表现,我特别欣慰。这孩子能接我的班,把革命事业干下去。"

1978年3月,蒋经国以压倒性优势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得票率高达98%,这是他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

80年代开始,台湾地区的反对派力量越来越活跃。1986年9月28日,民进党正式成立,这让国民党陷入两难境地:要是强行打压,会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可要是不管,长期实行的党禁政策就会失效,整个戒严体系也将难以维持。

在国际舞台上,台湾早就失去了联合国席位,而中国和美国早就恢复了正常外交关系。

美国调整了对国民党的态度,不再支持他们用"反攻大陆"作为借口搞独裁。现在美国更看重推动"民主和人权",取代之前的反共立场,并施压国民党在台湾推进民主改革。

看到局势动荡,蒋经国心里很清楚:靠国民党一家说了算的老办法走不下去了。他明白,只有主动放开管制,让权力逐步开放,国民党才有机会保住执政地位。不然的话,菲律宾马科斯政府被老百姓赶下台的下场,就是最好的教训。

这时候,蒋经国的身体已经越来越差了。糖尿病不断恶化,他明白必须尽快推动改革,否则等他走后,台湾很可能会出大乱子。

1986年年初起,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蒋经国明显加快了改革节奏,对台湾地区反对势力的政治行为也变得更加包容。

国民党接连遭遇"江南命案"和"十信弊案"的打击后,党内士气严重受挫。为了挽回不利局面,重新赢得民众支持,蒋经国果断决定推动政治改革。

国民党开完十二届三中全会后,蒋经国牵头成立了一个专门推动改革的班子。这个小组提出了六项重要举措:取消戒严令、允许成立新政党、调整"中央民意代表"结构、规范地方自治法规等。

蒋经国的改革确实给国民党注入了新动力,帮助其维持在台湾的统治地位。不过,他推行的"政治革新"依然存在不少局限性。比如开放大陆探亲政策时,设置了许多不合理的限制条件。

蒋经国其实心里明白民进党搞"台独"那一套,可就是没下狠手彻底收拾他们。结果让这帮搞分裂的人越闹越大,给后来李登辉那些人搞分裂创造了条件。这事儿,蒋经国确实脱不了干系。

曾担任蒋经国贴身护卫的居亦侨表示,就个人操守而言,蒋经国算得上是个相对廉洁的官员。

他活着的时候,严禁家里人做生意捞钱,也不准家人收受任何财物。他住的房子跟普通老百姓家差不多,比何应钦、白崇禧、张群这些人的豪宅差远了。

蒋经国一生靠工资过日子,根本没存下什么钱。1992年,他的妻子蒋方良曾打算回俄罗斯探亲,但最后没能实现。说起这件事,蒋方良无奈地表示:"连路费都凑不齐,怎么回去啊......"

蒋经国逝世后,台湾地区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追悼仪式,台北市有接近100万民众自发参与送葬。当地官方这样评价他:"他承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辛劳和委屈,在事业上敢于做别人不敢尝试的事。"

蒋经国为台湾发展操劳近40年,他的成就堪称后人楷模。邓小平得知他去世时曾感慨:"经国走得太突然了……"

跟台湾现在一些政客比起来,蒋经国确实强太多了。

很多台湾民众觉得,要是他还在世多几年,台湾现在的处境可能不会这么艰难,两岸关系说不定早就好转了。

居亦侨老先生谈起蒋经国时,直言他犯了个大错——选接班人看走了眼。让李登辉接手,不仅把国民党带进沟里,更让台湾老百姓遭了殃。老人摇头感叹:"现在台湾这么乱,国民党越来越不行,老蒋确实难辞其咎啊!"

人民网报道:台湾各界对蒋经国的评价引发热议

环球网报道,台湾地区一座蒋经国雕像遭人恶意破坏,被泼红色油漆。抗议者称他是"白色恐怖时期"的主要责任人。

江元舟写的这篇文章,讲述了蒋介石贴身副官居亦侨回忆蒋经国的往事。文章通过亲历者的口述,还原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Powered by 88彩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