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10 13:51点击次数:
18人敢死队夜袭以军大本营,地下隧道中的“够本”哲学
凌晨的加沙南部汗尤尼斯,以军营地突然枪声大作。 18名哈马斯武装人员从地道口钻出,手持火箭筒和机枪扑向坦克阵地。 有人高喊“为辛瓦尔复仇”,有人引爆身上的炸药包。三小时后,以军宣布击毙10人,但哈马斯卡桑旅的视频已传遍网络:浓烟中,士兵的尸体旁散落着染血的弹匣。
这场突袭发生在以色列宣布战争进入“最后阶段”的同一天。哈马斯用行动证明,即便失去75%的加沙控制权,他们依然能靠地道网络打出“打死两个赚一个”的换命战术。
地下的战争:混凝土迷宫与“摩西杖”计划
加沙的地道网络远比外界想象的复杂。混凝土加固的通道配备电力和通风系统,既是武器库也是指挥所。 2025年9月,哈马斯曾一次从5个地道口同步突袭以军军营,火箭筒击中营房的画面被录下,成为“摩西杖”计划的宣传素材。 以军试图用钻地炸弹和地震波探测技术摧毁这些隧道,但效果有限。 一名退役以军军官承认:“地下战场就像打地鼠,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洞口开在哪里。 ”
这种战术源自哈马斯对绝对劣势的清醒认知。 当以军的“梅卡瓦”坦克碾压加沙废墟时,武装人员却从瓦砾下的洞口钻出,用RPG火箭筒近距离攻击坦克侧翼。 一名卡桑旅成员在遗言视频中说:“我们没飞机没坦克,但有一条命和地道。 换掉一个以军士兵就是胜利。”
拼命逻辑:从“铸铅行动”到拉法围城
哈马斯的拼命哲学并非一时冲动。 2008年“铸铅行动”中,130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哈马斯却在此后三次大战中愈战愈强。 2024年拉法战役时,哈马斯同时启用三板斧:地道伏击、无人机投弹、火箭弹齐射。 甚至在以军控制75%加沙城后,其袭击频率不降反升,导致以军伤亡累计超1.5万人。
“人命换装备”的算计背后,是绝望的土地现实。 加沙230万人口中,140万是难民及其后代,他们挤在40公里长、10公里宽的狭长地带,被以色列和埃及封锁16年。当地人称这里是“露天监狱”。 一位在2024年空袭中失去儿子的父亲说:“我们早就在地狱里了,拼命不过是拒绝跪着死。 ”
盟友与消耗战:胡塞的导弹与真主党的火箭
哈马斯并不孤独。也门胡塞武装向以色列发射“高超音速导弹”,黎巴嫩真主党频繁袭击以军北部据点。 2024年9月,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遇刺后,伊朗直接用弹道导弹报复以色列。 这种跨区域联动让以军陷入多线作战。
但哈马斯的核心策略仍是消耗。 领导人辛瓦尔在2024年公开信中强调:“我们要打一场长久消耗战,用十年拖垮敌人。 ”这种思路与中国古代“以战止战”的哲学暗合——《司马法》有言:“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 ”只不过,哈马斯将“安人”的愿景转化为最极端的实战:用尸体迟滞推进,用隧道抵消装甲优势,用时间换取谈判筹码。
夜袭的代价与争议
18人敢死队的结局惨烈:10人死亡,8人撤回地道。 以军公布的数据显示,三辆坦克仅轻微受损,但哈马斯坚持“摧毁两处火力点”。这种认知差异恰恰折射出冲突的本质:对强者而言,战果是数字;对弱者而言,幸存即是宣言。
当国际社会争论“平民伤亡比例”时,加沙的年轻人已学会用手机拍摄地道出口的坐标。 一位在贾巴利亚难民营长大的哈马斯成员说:“我们没读过《孙子兵法》,但知道什么叫‘置之死地而后生’。 ”他的枪托上刻着一行阿拉伯文:要么站着死,要么跪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