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10 12:31点击次数:
乌克兰战场上的炮火还在不断响着,欧洲正悄悄布局一场更具战略意义的反攻——这次不是派兵,也不是输送武器,而是动用被冻结的俄罗斯国家财富,为乌克兰提供长达五年的财政援助。
这笔资金多达2100亿欧元,来源是自2022年2月俄乌冲突一开始,俄罗斯央行存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欧洲清算系统(Euroclear)里的海外储备。
现在,欧盟和七国集团正在推动一项颇具争议但逻辑挺严密的方案:用这些被冻结的资产作为担保和抵押,从国际资本市场发行“乌克兰重建贷款”,总额大概能达到1400亿欧元,然后按期直接拨款给基辅政府用。
更要紧的是,这套操作可不是免费给钱,而是一套经过深思熟虑的“战后追偿办法”:以后如果俄罗斯被迫付战争赔偿金,这些赔偿费会优先用来还这笔借款,待还清后,才有可能解冻它原本冻结的资产。
换句话说,欧洲其实是在用俄罗斯自己的钱帮忙出钱,资助乌克兰,还让俄罗斯将来“连本带利”地来买单。
这不光是经济手段,更像是个政治信号:西方不仅要在战场上赢,更要在战后格局中彻底剥夺俄罗斯的金融控制权。
一开始,欧洲在处理俄罗斯资产被冻结的问题上显得挺小心的。出于对“主权资产不可侵犯”这个原则的考虑,像德国、法国这些国家都反对直接没收。
不过,随着战事不断、乌克兰财政变得越来越吃紧,再加上美国援助的前景不太明朗,欧盟开始琢磨一些合法的“折中方式”。
第一步就得靠资产带来的收益了。从2023年开始,部分欧盟国家就立法准许将俄罗斯资产的投资收入,比如债券利息和股息,拿来帮乌克兰修复家园。
第二步嘛,就得更大胆一些,用俄罗斯的本金作为抵押进行融资。欧盟委员会估算用这2100亿欧元的“硬资产”做担保,能在资本市场上撬动最高1400亿欧元的长期低息贷款。这笔钱专门用在军事采购(比如无人机项目)、基础设施修复和政府日常开销上。
冯德莱恩表示,这并不算“没收”,而是“临时利用”,但前提是“只有等俄罗斯履行赔偿责任后,他们的资产才能被解冻”。
这个说法虽然听起来带点政治修辞的味道,但实际上已经对传统国际法造成了挺大的挑战——俄罗斯还没打败呢,他们的资产就被提前视作“赔偿金的来源”了。不过,在“非常时期得用非常手段”的共识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成员国也开始接受这种逻辑。
此次计划并非孤立行动,而是与新一轮对俄制裁形成战略联动。据彭博社披露,七国集团财长会议即将达成协议,将“大幅协调升级”对俄制裁措施,重点打击三大领域:
首先在能源方面,继续加大对俄罗斯石油出口的限制力度,特别是针对“影子舰队”以及通过第三方转运渠道进行的运输网络。
最新消息传来,法国海军已经出动,扣押了俄罗斯影子船队的“博拉凯”号邮轮,查获了75万桶受制裁的乌拉尔原油,还在调查它是否牵扯到欧洲上空无人机袭击事件。这艘船曾多次改名换旗,露出了俄方规避制裁和混合战术的真实面目。
再者,着重整顿金融渠道和军工产业链,严肃追究那些协助俄罗斯规避制裁的金融机构和个人的责任,务必切断他们在全球范围内的结算途径。针对向俄军工企业提供关键零件和技术支持的企业,采取精准打击措施。
这些行动的唯一目标就是减弱俄罗斯的战费筹集能力。与此同时,欧洲方面则通过动用被冻结的资产,形成了“以敌资养己”的良性循环。
正如一位在布鲁塞尔的外交官说的:“咱们不能一直靠纳税人出钱来帮乌克兰。现在,是时候让普京为他的战争买单啦。”
虽然整体方向已经明确,但这个方案依旧遭遇两大难题。
比利时那边反应挺激烈的,原因在于俄罗斯的资产实际上都放在布鲁塞尔的Euroclear系统里。比利时政府坚决觉得,任何动用这些资产的行为都得经过法院的验证才行,要不然就可能引发一连串的法律诉讼,搞得全球的金融体系都不踏实。
卢森堡方面的态度相对保守。首相弗里登直言:“我还有很多疑问需要澄清。”他担心,这样的操作会树立一个危险的先例,将来其他国家也可能跟风,危及小国的金融安全。
而且,法律界普遍在思考:用资产来当“担保”这个名头,究竟还能不能算是实实在在的“征收”呢?要知道啊,一旦俄罗斯未来拿这些事去打国际仲裁或起诉的话,欧洲可能会背上不小的赔偿责任,风险可不小哟。
不过,支持者们反过来说:“俄罗斯首先发动了非法战争,早就违背了《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面对这种情况,那个传统的金融中立原则,不能变成纵容侵略的借口。”
要是这项计划真搞成了,那就算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一次大震撼,金融领域的颠覆者。意思就是,国家的主权资产再也不能算绝对安全:只要某国发动侵略,那它在海外的财产就会自动变成“潜在赔款基金”。
西方搭建起一套“惩罚性金融秩序”,操作流程包括冻结资产、担保措施、贷款支持和追偿四个环节,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战后清算体系。
乌克兰能获得长久的生存保障:1400亿欧元足够支持五年高强度的军事开销,同时也会大大提升其谈判中的筹码。
这个办法当然争议挺大的,甚至可能动摇目前国际金融体系的根基。不过在泽连斯基和欧洲领导人眼里,面对“二战以来最危急的局势”,保持温和或犹豫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