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08 10:58点击次数:
北大录取通知书上那句“我校决定录取你入xx学院(系)专业学习”,如一枚微小却刺目的沙砾,硌在了语言审美的锦缎之上。网友敏锐指出其“句式杂糅”之弊,实为切中肯綮。这一处看似细微的语病,折射的却是官方文书语言规范意识的松懈,值得深入剖析。
一、动词堆叠:臃肿结构的症结所在
原句“决定录取你入...学习”短短数字,竟密集使用了“决定”“录取”“入”“学习”四个动词性成分,形成令人窒息的臃肿结构。汉语虽允许多动词连用构成连动式(如“去图书馆看书”),但需符合语义连贯与逻辑清晰原则。此句中“录取”与“入”语义重叠——“录取”本已蕴含“准入”之意,“入”字实属蛇足;而“学习”作为最终目的,与前文动作缺乏自然衔接。四个动词如无序堆积的砖石,既未构成精巧的“连动”,也未形成合理的“兼语”,徒显冗赘。
二、兼语之困:“录取”的语法边界网友质疑“录取不可接兼语结构”,实为慧眼独具。汉语兼语句经典模式为“V1+兼语+V2”,如“派他去”“请老师讲课”。然而“录取”一词有其独特语法个性——《现代汉语词典》明确其用法为“录取+人”或“录取+机构+人”(如“录取他”“录取北大三名学生”),却罕见其后直接衔接动作短语。强行嫁接“入...学习”,恰似为骏马套上耕犁——功能错位。“录取”行为的本质是准入资格的授予,而非学习动作的发起,后续强行连接“学习”,既违语法习惯,亦悖逻辑常理。
三、语体重挫:庄重文书的失格之笔录取通知书乃学术圣殿的庄严请柬,理当成为汉语规范运用的典范。然而此句语病使其陷入尴尬境地:其一,“入...学习”口语色彩过浓,与文书应有的典重风格相抵牾;其二,句式拖沓削弱了决定性的权威感。相较之下,网友所提“录取你为...学生”直指核心——以“为”字精准构建身份关系,符合“任命...为...”的经典公文句式(如“任命某人为处长”),瞬间重塑了文书的端方仪态。两相比较,高下立判。
四、症结探源:语言意识与制度审校的双重缺失此瑕疵背后,暗藏更深层诱因。一方面折射出执笔者对动词能量密度的漠视——误以为叠加即强调,实则适得其反;另一方面暴露文书审核机制的疏漏:北大顶尖学府竟容此显豁语病流入正式文本,制度性语言把关形同虚设。反观《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对公文起草提出“内容简洁,主题突出,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表述准确”的严格要求,教育文书又岂能降格以求?
五、疗愈之方:以纯净语言重铸学术徽章疗救此疾,需双管齐下:微观上,当采纳网友方案,改为“录取你为...学生”,或进一步精炼为“录取至...专业”,以最简结构承载最准语义;宏观上,高校亟需建立文书语言审查机制,可参照《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的校对流程,对录取通知书等标志性文本实施语言学专家复审。语言净化非苛求,实乃对学术尊严的虔敬守护——当每一个从燕园寄出的信封都闪耀着汉语的纯粹光芒,方配得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崇高精神。
这方寸之间的语病,恰似一面棱镜,映照出百年学府在语言自律上的微小裂痕。当知识圣殿的基石由语言铸就时,每一个字词都应是精心打磨的玉石。北大通知书上的这一处“动词堆叠”,看似文法之微瑕,实为文化态度之隐喻。唯有以最虔诚之心对待每一个汉字,方能在时代洪流中守护大学精神的纯粹性——因为卓越的学术殿堂,必先诞生于无瑕的语言摇篮之中。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学予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