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25 01:36点击次数:
美以深陷泥潭无暇他顾,伊朗抓住千年机遇,普京送上定心丸!
世界这盘大棋,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当棋盘上的几个主要玩家,正为了某个角落的争夺杀得眼红脖子粗的时候,往往会忽略掉一个一直隐忍不发的角色,正在悄悄地向棋盘中心移动。
现在,那个被暂时遗忘的角色,就是伊朗。而那几个打得不可开交的大块头,分别是焦头烂额的美国、自顾不暇的欧洲,还有那个在中东捅了马蜂窝的以色列。
华盛顿的灯火,最近恐怕都是为基辅而亮。好不容易跟东方大国在斯德哥尔摩的谈判桌上暂时鸣金收兵,喘上一口气,拜登政府就把几乎全部的精力,都扔进了乌克兰那个无底洞里。整个白宫就像一个巨大的战情室,所有的雷达屏幕上闪烁的都是东欧的坐标。
欧洲那帮老牌绅士们,日子更不好过。他们像是被绑在美国战车上的乘客,司机一路狂飙,他们连方向盘都摸不着。美俄直接掰手腕,没他们的座;美乌商量怎么打,七个欧洲国家的头头跑到白宫门口,愣是没能挤进会议室。最戏剧性的一幕,莫过于特朗普当年和泽连斯基聊完,直接把一众欧洲领导人晾在门外,自己溜进椭圆形办公室跟普京煲了四十分钟的电话粥。那种被无视的屈辱感,恐怕到现在还刻在布鲁塞尔的骨子里。
至于中东的小霸王以色列,现在正一头扎在加沙的废墟里拔不出来。内塔尼亚胡的算盘是打得噼啪响,想用推土机和炸弹彻底解决问题,结果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政治和军事的双重沼泽。军队在加沙巷战中消耗巨大,国内的反战示威和人质家属的抗议声浪一浪高过一浪,特拉维夫的周末几乎成了“倒内”集会的固定节目。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让他根本没有余力再开辟第二条战线,去招惹伊朗那个硬骨头。
可以说,伊朗的外部环境,达到了几十年来最宽松的时刻。德黑兰的决策者们,显然也嗅到了空气中难得的机遇味道。他们没有闲着,而是准备和中俄好好商量一下未来的大事。
最新的风声是,伊朗新上任的总统佩泽希齐扬,月底就要动身前往中国,参加上合组织峰会。届时,中俄伊三国的最高领导人很可能会坐下来,进行一场意义深远的三边会谈。伊朗外长阿拉格齐更是把话挑明了,说国际制裁随时可能卷土重来,但伊朗已经和中俄联手,准备好了一整套应对方案。
这盘棋走到这里,就看伊朗怎么落子了。如果能抓住这个窗口期,把和中俄的合作从纸面上的协议,真正落实到钢铁、石油和军事技术的层面上,建立起一套不受美元体系干扰的循环系统,那未来就算美国人缓过神来,带着欧洲小弟们卷土重来,伊朗也能站得更稳,说话更有底气。
军事上的安全感,得从莫斯科找。伊朗空军的家底实在有些薄,面对以色列装备的F-35隐形战机,几乎没有还手之力,这一点在之前的几次小规模冲突中已经暴露无遗。俄罗斯虽然给不了伊朗能与F-35正面对抗的五代机,但已经敲定的苏-35战斗机,配上S-400防空系统,一旦形成战斗力,就等于给伊朗的天空装上了一副“盾牌”。
这副盾牌或许挡不住所有射来的“长矛”,但至少能让以色列的飞行员在发动空袭前,心里多掂量掂量。从一个任人宰割的靶子,变成一个浑身是刺的刺猬,这种战略威慑力的提升,对伊朗来说是实实在在的。这笔交易传闻已久,如今在地缘政治的催化下,交付的脚步声似乎越来越近了。
经济上的生路,则必须向东方看。几十年的严厉制裁,就像一条条绳索,把伊朗的经济捆得动弹不得。这些年,要不是中国顶着华盛顿的压力,持续进口伊朗的石油,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德黑兰的财政恐怕早就垮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放眼全球,能有实力、有胆量、还有如此巨大能源胃口的国家,掰着手指头都数得过来,中国无疑是伊朗最理想、甚至是唯一的选择。那份早在鲁哈尼时期就签署,并得到最高领袖哈梅内伊首肯的25年全面合作协议,本该是伊朗破局的“定海神针”。
可怪就怪在,这份协议的推进过程一直磕磕绊绊。伊朗国内,总有一些奇怪的声音在作祟。一些极端保守派,甚至包括曾经被誉为“反美斗士”的前总统内贾德,都公开质疑这份协议,把它描绘成“卖国条约”,担心伊朗会因此沦为中国的“经济附庸”。
这种心态其实很值得玩味。波斯文明有着数千年的辉煌历史,骨子里带着一股与生俱来的骄傲和对独立的执着。他们既反感西方的霸权,也警惕任何可能影响自身主导地位的外部力量。这种深入骨髓的民族自尊心,让他们在抓住救命稻草时,还在犹豫这根稻草会不会缠住自己的手脚。
伊朗高层对这份协议的态度,似乎也总带着一丝“权宜之计”的味道。他们更多地将其视为一个在美国极限施压下的战术对冲工具,而不是一个可以托付未来的长期战略基石。这种瞻前顾后的心态,是伊朗实现国家复兴的最大内部障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为任何人的犹豫而停留。世界格局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政治的板块正在剧烈碰撞和重组。
对伊朗来说,这是一个十字路口。向左走,是继续在东西方大国之间玩弄平衡术,把宝贵的战略机遇当作短期博弈的筹码,最终可能错失良机。向右走,是放下不必要的猜忌和身段,以真正的战略眼光,深度融入一个正在形成的、独立于西方体系之外的新秩序中。
外部的敌人再强大,也有打盹的时候。内心的迟疑和短视,才是最可怕的敌人。
这个世界给伊朗开了一扇窗,但窗户不会永远开着。德黑兰的钟声正在敲响,是选择推门而入,拥抱一个全新的未来,还是在窗前徘徊,直到寒风将窗户重新关上,答案只能由伊朗人自己来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