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03 04:12点击次数:
前言
美国那边有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说法,那就是大西洋理事会的孟天行和亚洲协会的杰米・梅茨尔为我国指出的发展方向。
按照他们的说法,我国要么就和韩国一样,依附于美国发展,要么就保持强硬,但最终的下场将会和俄罗斯、伊朗那样,国家彻底陷入混乱。
这两个美国智库人员为什么要这样说?中国保持强硬,真的会陷入混乱吗?
韩国主权的丧失
这套非黑即白的逻辑,听着挺吓人,但仔细一琢磨,与其说是在预测中国的未来,不如说是在暴露美国自己当下的焦虑。
中国的经济体量、科技进步和军事现代化,让习惯了当世界老大的美国感觉到了实实在在的挑战,这种居高临下的论调,不过是冷战思维的惯性发作,想在舆论上给中国的发展道路设个框、画个牢。
可问题是,他们给出的这两个“范本”,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吗?一个代表光明的“天堂”,一个代表绝望的“地狱”?恐怕现实要复杂得多,也有趣得多。
我们先看看那个被捧上天的“韩国模式”,平心而论,韩国的经济确实亮眼,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人均GDP超过三万美元,在半导体和汽车产业里,那可是响当当的全球玩家,但这份光鲜的成绩单背后,价码是什么?
代价是主权的残缺,韩国的土地上,常年驻扎着大约两万八千五百名美军,分布在二十六个主要的军事基地里。
这不仅仅是驻军,更要命的是,一旦进入战时状态,韩国军队的指挥权,是要交到驻韩美军司令手里的,自己的军队自己说了不算,这在主权国家里,是难以想象的。
司法主权同样打了折扣,驻韩美军人员享有事实上的治外法权,出了事,韩国的法律很难管到他们,这种不平等,韩国民众心里跟明镜似的。
去年首尔大学的一份民调就显示,高达百分之七十二的受访者,明确要求美军撤离,民心向背,可见一斑。
经济的繁荣,也伴随着政治上的依附,三星、现代这些财阀巨头,不仅深刻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命脉,甚至能左右总统选举和政策的走向,这种结构性的问题,让国家主权变得更加模糊。
就连文化和思想,也深深烙上了美国的印记,星巴克和棒球成了生活的一部分,韩国电影的好莱坞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连风靡全球的K-POP,其制作和推广模式也深受影响。
更深层次的,是年轻人以去美国留学、拿美国国籍为荣,大学里普遍使用英语教材,不少还受着美国教会的资助。
韩国总统李在明自己都曾坦言,那种“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跷跷板模式,已经越来越走不下去了,这哪里是什么值得效仿的康庄大道?分明是一个“镀金的牢笼”,看似华丽,实则处处受制于人。
围堵下的倔强
再来看另一条路,那条被贴上“毁灭”标签的路,俄罗斯和伊朗真的就“毁灭”了吗?事实可能要让美国智库的先生们失望了。
就说俄罗斯,面对西方前所未有的严厉制裁,经济非但没有崩溃,反而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你敢信吗?就在去年,俄罗斯居然超过了美国,重新成为欧盟的第二大天然气供应国,能源这张牌,依然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与此同时,俄罗斯的军工产业开足了马力,产能直接飙升了三倍,在乌克兰战场上还能持续推进,而在东方,俄中贸易额在2023年更是突破了240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这哪里像是“毁灭”的样子?分明是在重压之下,硬生生开辟出了一条新的生存之道。
伊朗的情况也类似,在长达数十年的封锁下,伊朗搞出了一套“抵抗经济”模式,效果怎么样?五年之内,非石油产品的出口额增长了百分之一百二十,更厉害的是,他们的无人机技术异军突起,已经挤进了全球第一梯队,甚至开始对外出口。
在地区战略上,伊朗主导的“什叶派之弧”在中东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这两个国家,虽然走得异常艰难,但他们用行动证明了一件事:独立的代价或许是沉重的,但绝不等于毁灭,恰恰相反,极端的外部压力,反而催生了他们内部顽强的生命力。
中国的自主性
那么,中国呢?既不想当一个失去灵魂的“优等生”,也不可能被逼到所谓的“绝境”,因为中国从一开始,选择的就是第三条路——一条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之路,这条路的底气,首先来自于我们无与伦比的工业体系。
中国是这个星球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意味着什么?从针头线脑到航天飞船,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我们自己都能造,41个工业大类,666个工业小类,构成了中国经济最坚实的“压舱石”。
这块压舱石的份量,是全球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三十,庞大的体量,让我们在面对任何外部冲击时,都有了巨大的缓冲空间和自我循环能力。
我们不只依赖传统市场,与东盟的贸易额在2023年达到了6.4万亿人民币,与非洲的贸易额也高达2.5万亿人民币,贸易伙伴的多元化,让任何单边遏制的企图都难以奏效。
而且,我们的制造业正在悄然升级,十年间,高技术制造业的占比从百分之九,提升到了百分之十五点五,这背后,是从“追赶”到“领跑”的科技自强之路。
当技术封锁的大棒挥舞下来时,华为硬是实现了芯片的自主突破,当全球汽车产业面临变革时,比亚迪这样的新能源车企迅速崛起,席卷全球市场,在更尖端的领域,今年,中国的探测器成功从月球背面带着样本回家,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
谁的朋友不好当
捍卫这条道路,还需要坚实的盾牌,中国的国防现代化,从来不是为了称霸,而是为了确保我们能安安稳稳地走自己的路,海军已经进入“三航母时代”,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更是世界顶尖水平。
天上有我们自己的北斗导航系统覆盖全球,战略上我们有已经部署的高超音速导弹,这些力量的存在,就是我们对任何外部干涉说“不”的底气。
说到底,美国智库抛出的这个“二选一”难题,根子在于中美之间世界观的根本不同,美国习惯了当“群主”,世界必须按照它制定的规则来玩,它的逻辑是零和博弈,一个国家的崛起必然意味着另一个国家的衰落。所以它会焦虑,会试图控制。
基辛格有句名言流传甚广:“做美国的敌人是危险的,但做美国的朋友是致命的。”这句话道出了依附于霸权的真相。
当美国自身面临着政治极化、社会撕裂、债务危机等一大堆内部问题时,它就更倾向于向外转嫁矛盾,要求盟友选边站队,牺牲他国利益来维护自身霸权。
而中国提供的,是另一种可能,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更像是一份发展的邀请函,欢迎大家一起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实现合作共赢,而不是要求谁放弃主权来换取门票。
结语
我们常说,太平洋足够宽广,容得下中美两个大国,这话的深层含义是,世界也足够多元,容得下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不会去复制谁,也无法被谁复制。
美国智库的“双路径”谬论,不过是站在过去的视角,解读一个全新的未来,必然会产生误判,中国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独立自主与繁荣发展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国家的主权与尊严,不必成为发展的交易品。
这条路,是中国人民自己走出来的,它不仅关乎一个民族的复兴,也为世界上所有希望保持独立、同时追求发展的国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想象,这本身,就是对那种非此即彼的陈旧思维,最有力的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