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03 23:05点击次数:
1991年,曾被人夸耀能够购得整个美国土地的东京地价,突然间缩水87%,让许多家庭破产,倾家荡产。
那些年,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一直维持在大约1%左右,经济衰退使得普通民众的收入逐步减少,有超过3万人因为还不起贷款而选择了自杀。
这场震惊世界的灾难到底给日本带来了哪些深刻的教训,又是如何影响了未来三十年的国家命运呢?
千万负翁与低欲望之国
1998年,日本全国的自杀人数突然激增,同比增加了34.7%,超过3万人选择用最决绝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
他们曾是家庭的支柱,是企业的核心骨干,但在经济崩塌的浪潮中,失业和庞大的债务成为压垮他们尊严的最后一根稻草。
接下来,经济带来的压力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粗暴地撕裂了夫妻之间的关系,导致离婚率迅速上升。
一些家庭为了保住仅存的财产,不得不采取一种表面的离婚方式,用一张离婚证来应对冷冰冰的债务催收。
这已经不再是感情的破裂,而是为了生存被迫作出的一种无奈之举。
那种绝望的感觉,就像病毒一样在职场里迅速蔓延开来。
毕业生的失业率,从原本只有5%的微不足道水平快速飙升到让人喘不过气来的22.5%。哪些努力挤进公司的年轻人,发现迎接他们的不是光明的前景,而是无休止的加班和停滞不前的薪资。
从1997年的高点开始算起,日本职工的整体工资水平竟然下降了大约13%。
因此,“社畜”这个词应运而生,成了那个年代年轻人的身份象征。
当资产增长的梦想彻底破灭,家庭的年均收入倒退到1987年的水平时,一种崭新的社会心态开始悄然孕育。
大家开始意识到,无论多么努力,似乎都无法扭转当前的局面,消费变成了一种自己都不敢涉及的奢侈品。与其让欲望折磨自己,不如主动放弃那些渴望。
因此,“低欲望社会”的想法逐渐传播开来,很多年轻人不再把买房当成人生必须完成的目标,租房结婚也变得越来越普遍,成为了常态。
日本经济泡沫化
回头看那场泡沫的起点,一切都可以追溯到1985年的《广场协议》。
为了应对日元被迫大幅升值导致出口受到冲击,日本政府选择放松货币政策,加快宽松的步伐。
日本央行果断出手,把基准利率降到2.5%的超低水平,便宜的钱像洪水一样涌入市场。
那段时间,金融机构放贷宽松得几乎荒诞,审查简直形式主义。只要手头有土地,不管是啥土地,都能轻松贷到大笔钱。
银行家们貌似一直坚信土地价格不会跌,总是毫不犹豫地把钱贷出去。
但热潮终究会结束。
到了1990年,日本央行一想到潜在的风险就试图收紧货币政策,但其实已经为时过晚了。
他们不得不仓促提高货币政策,把基准利率从2.5%一下子拉到了6%。
这次急刹车,成为推倒第一块多米诺骨牌的导火索。企业的资金链随即崩断,倒闭潮像洪水一样蔓延全国。
自1991年起,每年有超过1.4万家企业倒闭,曾经繁华的商业街道也变得冷清萧条。
企业倒闭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房价和地价快速下跌,银行手里的抵押资产立刻变成了难以处理的难题,价值大打折扣。
堆积如山的不良贷款让整个银行体系岌岌可危。接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到来更是雪上加霜,最终超过150家金融机构在这场风暴中纷纷倒闭。
根据之后的估算,整个国家在这次泡沫破裂中失去的财富总额,几乎是当时GDP的三倍。
从狂热到保守
这次危机过后,无论是日本的监管部门还是市场上的各方人士,都仿佛被束缚在一根看不见的“紧箍咒”之下。
银行在审核贷款时变得空前严格,几乎像是在挖地三尺一样仔细检查借款人的还款能力。
房地产开发商也变得特别小心,未达到很高的预售率之前,根本不敢开工,怕再次遇到麻烦。
人们不再盲目相信“土地神话”,房地产业从曾经的投机手段,逐渐回归到它的居住本质。
大家的投资方式变得更加谨慎保守,但与此同时,也开始关注国际市场,变得更加全球化。
一种特别的趋势逐渐浮现,日本的家庭主妇们利用国内外的低利差,把家里的存款投到海外高收益的资产上,开展套利交易。
在泡沫破裂后的三十年时间里,日本家庭投资海外证券的规模,增长了整整十四倍。
他们不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国内这个篮子里,而是把目光转向了更大的全球市场,想通过追求更高的收益来应对国内市场的低迷。
企业也差不多,纷纷将投资眼光投向海外,积极在国外建厂,把生产线迁到世界各地,这样一来可以缓冲国内经济长时间停滞带来的风险。
实业立国才是硬道理
这次惨痛的教训促使日本在国家战略上做出了一次“断臂求生”的调整,转变了以前的方向。
政府和企业都清楚,虚拟经济的热潮终究只是泡影,一个国家真正的基础,还是得靠坚实的实体经济和制造业。
他们逐渐将资源和注意力转向那些需要长时间努力和技术沉淀的行业。
正是这次战略调整让日本在之后的国际竞争中牢牢守住了自己的核心优势。
今天,日本在半导体材料、精密光学以及新材料等多个高新科技领域,依旧保持着世界领先的水平。
这些才是真正不可能被泡沫吹起来,也无法被危机击垮的国家根基和核心实力。
结语
日本用一整代人的苦难领悟出了一套简单但深刻的哲理:“房住不炒”,靠实业来打造国家的根基。
那段苦难的历史,变成了日本未来前行中一块既昂贵又沉重的“压舱石”。